可穿戴设备火爆高交会深圳在关键技术领域仍需攻关
可穿戴设备火爆高交会 深圳在关键技术领域仍需“攻关”
对比欧美等地区,张国新发现了深圳企业梯队在这个领域的不足——关键技术领域缺乏自主研发能力,这方面如果没有攻克,可穿戴产业发展会受到制约。此外,同质化竞争也在多个领域出现。
在高交会1号馆内,一家公司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参观。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
深圳商报记者 谢静
“因为太火爆,六位同事吃了金嗓子,宣传页和名片全部派完!”昨日,在高交会上一位可穿戴手表厂商代表惊喜地说,他最直观的感觉是——可穿戴设备的春天来了。
11月18日,高交会的记者服务广场选择了“可穿戴”设备这一热门主题与记者互动,高交会期间在1号馆也重点设立了“智能可穿戴设备专区”。
深圳处于“风口浪尖”
“全球可穿戴行业发展很快,今年数量超过4000万台,18年将达到50亿的产业规模。手表、手环、袜子、帽子、宠物可穿戴设备等层出不穷,整体看都很热。”在深圳微纳研究院院长张国新看来,深圳正处在这股热浪的“风口浪尖”。
最近,张国新受市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做了一份深圳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调研,在实地走访和了解20多家深圳代表性企业后,他的看法是,深圳在这个产业链中配备比较完善,作为拥有得天独厚硬件产业资源的城市,已经初步形成了由创客、创业企业、上市企业构成的梯队力量。具体而言,一是在材料传感器领域,深圳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;二是模块方面有强大的实力;三是可穿戴设备以及它的运营和服务方面,也很有潜力。
张国新认为,一方面,深圳围绕电子产品生产涉及的设计、原型、建模、打样、生产和包装整个产业链高度集聚,提高了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出货上市的效率。另一方面,随着创新文化的集聚,在深圳,大家更容易接受创新的东西。
对比欧美等地区,张国新发现了深圳企业梯队在这个领域的不足——关键技术领域缺乏自主研发能力,这方面如果没有攻克,可穿戴产业发展会受到制约。此外,同质化竞争也在多个领域出现。
延伸阅读